精神病人的早期症状大多表现为孤僻、生活懒散、性格改变、工作或学习能力下降、失眠等等。当家中有人出现上述现象时,家庭的其他成员由于缺乏精神疾病的常识以及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常常否认病人这一系列的言行是精神病的早期症状。而总是往好的方面想,简单或错误地认为是“个性问题”或“思想问题”,从而耽误了治疗精神疾病的时机。
忌讳心理:当病人的言行已表现出明显的异常时,家属才意识到他(她)患了精神疾病。但是,他们在焦虑、不安和恐慌之际,又生怕别人知道家中有人患了精神病,担心病人的婚姻和前途受到影响,所以,常常忌讳带病人到医院诊治。更有甚者抱 侥幸心理,希望病人能不治自愈。
迷信心理:当患者出现幻觉、妄想、兴奋躁动、行为异常等精神症状时,家庭成员由于缺乏精神卫生常识,而错误地认为是撞鬼或中邪,大搞迷信活动,既延误了病情,又耗费了财力和物力。当病人治疗效果欠佳时,迷信江湖游医的“包治”谎言,服偏方,秘方,使病情迁延难愈。
求治心理:病人症状加重后,家属已不可能顾及面子,开始懊悔自己的无知延误了治疗,于是迫切请求治疗,以减轻内心的自我责备。但过分的懊悔以及对治疗过于性急,反而无助于病人的康复。
厌倦心理:精神病人若不作系统、持久的治疗,就可转为慢性,有的患者还会反复发作。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家属开始对病人产生厌倦心理,不再送病人住院治疗,也不督促他们长期按时按量服药。
迁就心理:康复期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康复锻炼,康复治疗包括音乐,体育治疗,工疗等,以避免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从而促进其早日康复。有的家属则认为患者有病,需要休养,而不让他们做事和工作,劳动,甚至连生活都给予照顾,百般迁就患者。
家属的这些心态和行为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是极为不利的。精神病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疾病,家属需要逐步适应自己的新角色,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此外,家属要多了解精神病人的家庭生活该怎么安排,做好精神病的预防护理,以防精神病病情再次复发。那么如何做好精神病预防护理呢?
首先,病人及家属要了解一些精神卫生知识和概念,提高自我防御能力。
其次,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和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更好的适应社会、家庭生活和工作。
再者,树立信心,消除思想顾虑和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适应及自我调节能力。
还有就是要严格按时按量遵医嘱服药,不要认为病情轻了,好了,就擅自减、停服药,要始终与医生保持联系,由医生根据病情指导调整和减停服药。
然后,适当体育锻炼及文娱活动,尽可能多干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杜绝饮酒,控制吸烟,注意休息,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心态平衡。
最后,许多病人秋冬或开春季节病情易反复,这与气候变化时病人一时不能适应有关。因此,当季节转换时要及时增添衣物,平时加强体质锻炼,亦可防止或减少发病。